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】
要评估让利的成果,不是在给出好处的时候,而是在收回好处的时候。
大陆近日启动贸易壁垒调查,震惊台湾各界,各种揣测此起彼落,而一向对陆方展现强硬姿态的民进党,这次的反应极为克制,只是低调表达“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,愿意与大陆展开磋商讨论”,与此前禁凤梨、石斑鱼时的政治炒作完全不同。
(资料图片)
为什么这次不敢大声反呛呢?因为贸易壁垒调查影响层面很广,农业与中小企业首当其冲,对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,而台湾经不起调查。
舆论集中在几个面向上,诸如,受影响的产业:大陆可能采取的措施;ECFA的存续;对选情的影响;两岸关系的走向等等。有没有讨论如何反制呢?没有,因为根本无从反制,享受大陆让利多年的台湾,想在WTO“讨公道”,只会被耻笑。
从经贸层面看问题,其实这是迟早的事,台湾并非RCEP成员,而受到RCEP成员竞争的大陆产业,面对的是更具挑战性的营商环境,对手少一个是一个。
当前,大陆对台让利之余,许多商品还被台湾市场拒于门外,又缺乏政治收获,怎么看都不合情理。事实上,对其他RCEP成员而言也不合理,因此大陆必须有所调整,促进新环境的公平性。
2022年,台湾对全球的顺差是514.2亿美元,对大陆是1004亿美元(这是台湾海关统计,大陆海关统计是1565亿美元),简单说,没有两岸贸易,台湾就是个逆差经济体。然而,两岸政治发展却与经贸依赖度背道而驰,这样的扭曲,本无持续性可言。
因此,从政治层面看问题,直白地说,大陆让利这么多年也该验收成果了。挑在台湾政治换届的时候收回考卷,打个分数,也让台湾社会心理有个底,占便宜的这些年,是不是把大陆的示好看得太理所当然?
台湾民众有权利得知两岸关系的真相,行为所产生的后果,以及和平友好的珍贵。
台湾对大陆高额的贸易顺差,其原因除了目前的供应链结构之外,主要就是台湾大规模限制大陆农工产品输入。在两个经济体间有如此不公平的经贸往来,世界上找不到另外一例。
调查清单里总共有2455项商品,根据台贸易局统计,则有2460项不准许输入的项目。大陆这次展开的调查除了不准许输入项目,还包含有条件准许输入项目。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壁垒有多巨大,由以下数据对比就一目了然:
在不准许输入项目方面,禁止全世界输入的项目有97项,禁止大陆输入的项目有2460项。在有条件准许输入项目方面,严审全世界输入的项目有37项,严审大陆输入的项目有788项。
按WTO的精神与规定,这就是明明白白的歧视。
台湾的针对性经贸保护主义,来自于两岸市场规模的巨大落差以及政治考量。大陆可借由大规模生产压低售价,辗压台制商品,因此台方保护某些本土产业无可厚非,但一般的做法是课征关税,或双边磋商交换条件,而不是禁止输入,更别说这种大数量的禁令,世所罕见。因此,产生这种现象的主因就是政治干扰。
从公平贸易的角度看,两岸同为WTO会员,本当照章办理,有往才有来,但大陆为了展现对台友好,忍受歧视20多年,因此当前展开的调查被台湾解读为另有目的,同时也感到棘手。
大陆禁台湾凤梨与石斑鱼的时候,台“农委会”屡次扬言要上告WTO,但台方如此歧视陆方要怎么告?2460项禁止大陆输入清单,随便拿出几项来对薄公堂,台方反而该认罪,所以连岛内舆论都觉得“农委会”可笑,此举只能搞大内宣,说出去丢人现眼。
换句话说,只要大陆公事公办,调查结果显示台湾现有措施构成贸易壁垒,并诉诸WTO公审,台方百分百败诉。
在2455项商品中,禁止输入的有1066项农产品(开放1842项),1349项工业产品(开放7993项),其中有些农产品即便课征关税,大陆产品仍有优势,所以引起农业专家的担忧。
农业之外,纺织业、石化业、食品业,只要是大企业,主要担心的是出口,担心大陆此举是否意味着ECFA的终局,而不是担心开放进口,因为这些企业在大陆或东南亚都有工厂。真正害怕取消禁令的是内需型中小企业,而这些中小企业担负着大部分就业岗位。
损害评估主要得看大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。措施大致有三种:其一是双边磋商,私了;其二是启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,公了;其三是寻求贸易救济,如反倾销、反补贴和保障措施,对目标经济体的输入项目加征关税,或配额限制,这是自了。
对台湾损害最大的应该是第三种方法,大陆连谈都不愿谈,你禁2460项我也禁2460项,或对台湾出口大陆的项目挑出一些调高关税,配额限制。此方法之所以对台方损害较大,是因为它会影响台湾赖以维生的出口,而且不必进入冗长的公了与私了程序,说做就做。
1997年到2008年,中国大陆对外启动反倾销调查的案件,日韩并列第一,各31起;美国第二,23起;台湾第三,15起。当时大陆主要发起调查的产业为化工类,案件占总数76.8%,现在RCEP运行后,经贸结构趋于複杂,台湾什么产业将被瞄准就很难说了。
这就是为何民进党的第一反应是“不设前提,大家坐下来谈”,因为若大陆采取公了与自了途径,台湾都会一败涂地,只能寻求私了。而按照出口逻辑看,确保ECFA继续运行——也就是确保他们口中的“木马屠城”继续屠城——将是绿营的主要考量,因为它是民众察觉得到的政治失分。
关于ECFA,我在2019年就曾分析过,此一“未完成的协议”实无必要再延续,因为总的来说,它没有显现出值得一提的正向效果。匆匆又三年,如文章开头所述,让利的成果,要在收回的时候才尝得到,期间禁凤梨、石斑鱼证明了这一点。
因此,ECFA理应在全盘检讨两岸不公平贸易后退场,图个圆满收获,台湾想续杯就重新再谈。
或许,2019年当时大陆认为理由不够充分,终止ECFA的条件尚未成熟,但现在,围台军演都两次了,在经贸的部分也应该“坦诚相见”,求个公平相待。要让台湾民众认知到,和平与友善是争取来的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
不过,ECFA中贸易金额最大的台湾石化业业者认为,北京应该不会轻易取消ECFA,这次的调查只是观察性质,试探台方反应。这心态就有点阿Q了,不过也难怪,台湾石化产品四成销往大陆,业者难免心存侥倖。
嗅觉比较灵敏的是在大陆的台商,他们评估ECFA单方让利的时代已经结束。
虽不知内情,但个人猜测,大陆这次未言明是针对ECFA,但全面性盘点两岸贸易,却必然包含ECFA。单单处理ECFA的政治意味过于明显,且早收清单也只有539项,远未涵盖贸易壁垒的2455项,既然要调整,就全面性调整,就经贸论经贸,最终就会触及政治谈判,而这恐也是新常态的一环——重新建立两岸经贸往来的政治基础。
此外,贸易壁垒调查理论上不会违反国台办所称的“以惠促融”方针,反而是寻求真正的“以惠促融”,因为长时间以来的让利方式,“惠”摆在“融”前面,并未真正促融,现在将“融”做为“惠”的必要条件,才可能获致“促”的效果。
台湾将此视为对“卖菜会”的报复,或影响2024选举的措施,都太小看了此一事件的颠覆性与长远眼光,如果我的猜测正确,此一政策应理解为新常态的一部分,并已将台美经贸发展考虑在内,且不受选举结果影响。
无论下一届台湾领导人是谁,也无论中美关系走向如何,北京在统一的进程上按下了快速键,以促融寻求促统的战略不变,但方法会变,务求在变局下因势导利。在美国的叙事里,这就叫做灰色地带作战,在我的理解上,这就叫做逼统。
赖清德近日称:台湾是中国的最大外资,20多年来,台商奋斗打拼,为中国解决了多少需求及协助发展……中国应该要善待台湾,否则如何报答台商二三十年来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建设,解决中国的需求跟设备问题。
哎呀,该怎么说呢?这话……顺差1565亿美元,自2011年至2022年,ECFA为台湾减免了86亿美元关税,但只为大陆减免8.6亿,还被限制输入2460项产品,这些都不算善待?正常人都觉得大陆已善待台湾到自虐的程度了。
贸易壁垒调查无需顾虑对选情的影响,该怎么办就怎么办,如前所述,台湾民众有权利得知真相,真相会将民心带到一个比较现实的地方,而不是成天被灌梦灌到智商归零。
大陆收回好处的时候,台湾人才知道什么是让利。